
記者:武長家老師潛心研究書法五十余年,對于書法文化有著深厚的見解。下面是他對目前書法狀況和收藏這一塊的看法。
武長家:目前的書法狀況這個話題很繁瑣。但是,總繞不開書法的繼承和發展。歷史上書法的高峰期,一是漢魏風骨。它以拙厚的陽剛之美面世。二是魏晉風骨的建立。篆草、隸草、章草經歷戰國、秦漢的漫長孕育,終于在東漢出現了嬗變。
以杜度、崔媛、張芝為領軍人物寫出了今草。為后來俊逸、超邁、中和之美的”二王“書法奠定了基礎。它是中國書法傳承的正脈,流傳至今。歷代書法大家都出自二王帖學。唐顏真卿繼二王之后寫得偉岸厚重;張旭、懷素比二王跌宕;五代楊凝式比二王奇嶇;元楊維楨寫得拗拙、冷峭、蒼辣,如奇松怪石。近代海派沈尹默、潘伯鷹、鄧散木、白蕉、林散之都是帖學巨匠。活躍在當代書壇的胡亢美、張旭光、劉洪彪等也是帖學大師。
晚清的嘉道之變,包世臣、康有為倡導碑學,對帖學沖擊很大。阻礙了帖學發展的進程。當代的書法潮流仍然存留了尚碑的余音。同時也引發了百花齊放的書法盛世。
現代書法、藝術書法、書法主義、裝置書法、行為書法、流行書風等,更有漢簡熱、楚簡熱、尺牘熱、章草熱、摩崖寫經不時亮相書壇,各領風騷。但是,距離二王的帖學正脈愈來愈遠。
經濟社會使書法走向急功近利的時代。一些人沒有耐心去深入傳統。他們只看見有個性書家的成功,看見人家對傳統的用功。他們對待傳統匆匆一瞥便急忙“創新”去了。他們消解了書法內涵所必須的傳統文化和美學因素,使書法大面積缺血。長期下去會造成書法史鏈的斷裂。
記者:對書法收藏這一塊的看法,給廣大收藏者提供一些建議:
武長家:1、對過去流傳下來的書法藝術品,它的收藏價值的界定應是如下幾個方面:要準確斷代,辨真偽莫把贗品當珍品;要看它的藝術含金量,由書法大師細斟酌;書家的官方頭銜、操行;作品裝置優劣、保存完整與否;參照當時國內行情,可定出合適的價位。
2、收藏當代人的書法:書法名人,當是中國書協和各省書協的領軍人物,有影響的全國書協會員及省書協會員;在民間群眾公認的有真才實學的書家和飽藏書藝的高僧。看其精品力作還是應酬一下,懸掛觀賞書法價值的高低核價。
當代書家的潤格是比較復雜的。許多書法機構,正規的和非正規的都為書家定潤格。大小拍賣行也給書家定潤格。有的書家自定潤格,亂套了。各級書協會員,有正統的也有非正統的。就是同一個類別的會員藝術品位、優劣高低也很懸殊。魚龍混雜、天壤之別。有埋在土里的黃金、有投機鉆營竊取桂冠的冒牌貨,更有自立為王游走江湖市井的雜耍書家。你方唱罷我登場,熱鬧非凡。使收藏者眼花繚亂、真假難辨。有的花重金收藏了贗品、劣質品。有的收藏者心理扭曲,他不關心書法作品的藝術質量,他只在乎書者的官有多大,只要地位高他就能出高價。如果司法界有職位高的“書法家”更好,因為它不僅僅是種榮耀,它還是一幅“驅鬼避邪”的“鎮宅之寶”。好極了,比周瑜打黃蓋還秒!
在民間,有的人能拿起毛筆來寫就幾幅祝福吉祥的字,如:“家和萬事興”、“壽無量 福無疆”等等。百姓花幾個小錢買回家中懸入正堂,滿家人溫馨得不得了,這倒也是件樂事。一分錢一分貨,萬貨中百客。書法也是如此。貴也可、賤也可,不怕不識貨,就怕貨比貨。當今書畫市場還須收藏者仔細斟酌。
(摘自 中國日報網 2014年12月17日 三農頻道)
武長家書法作品選登:





武長家書法藝術網 http://www.blogucn.com/wcj/